道路两旁,城区街道,城市大小公园郁郁葱葱、生机盎然,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,群众真切感受到了潼关发生的巨大变化。近日,记者就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专访潼关县委副书记、县长左俊。
记者:截至目前,潼关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取得了哪些成效?
左俊:近年来,我县把“生态潼关”建设贯穿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,以“建好陕西东大门,建设美丽新潼关”为目标,坚持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的重要举措,全面大栽树、大造林、大绿化。目前,潼关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6.23%;城区绿地率达40.1%;人均公共绿地11.28平方米;镇村绿化覆盖率达36%以上。道路、水系、村庄生态网络基本形成,全县道路绿化率达95%以上,基本消灭了“空茬地”,清理恢复湿地面积1万余亩,建成防护林带10740亩;林下经济、苗木繁育、森林旅游等林业产业不断壮大,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,生态文化得到传承发扬,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。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北防护林优质工程县、省级造林绿化先进县、省级绿化模范县。
一是国土绿化深入推进。累计造林16.35万亩:其中人工造林3.1万亩、封山育林4.4万亩、退化林修复7.85万亩、飞播造林1万亩,森林抚育6.98万亩。二是林业经济迅速发展。按照产业生态化、生态产业化的思路,积极发展生态林业。栽植花椒13.5万亩,现有花椒加工企业10家,年产值3亿余元;建成千亩花椒丰产科技示范园一个,发展林下经济1000亩,林麝养殖3家;种植软籽石榴4.5万亩,建成金桥、双桥等4个千亩软籽石榴栽植基地,潼关软籽石榴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;共培育涉林合作社21个,带动脱贫人口700余人。三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。坚持“山水林田湖草沙”一体化治理,加快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。潼关境内的黄河湿地东西长21.8公里,宽6.5公里,总面积3750公顷,以渭河为界分为两大部分,渭河以南为正在建设的国家级潼关黄河湿地公园,面积1032公顷;渭河以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,面积2722公顷。区域内有植物286种,鸟类139种。在湿地恢复保护方面,收回农户私自耕种滩涂地500余亩,完成景观绿化面积40余亩。先后投资700余万元用于封育保护工作,制作围栏10公里,铺设日常巡护道路15公里。
记者:创建国家森林城市,潼关县有哪些优势?
左俊:立足潼关实际看,我们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已经具有独特的优势。潼关县作为陕西的东大门,位于秦、晋、豫三省交界,黄、渭、洛三河交汇处,并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、省级森林城市、省级生态园林县城、省级环保模范县等多项荣誉,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,特别是2019年我县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后,群众的支持率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,为我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记者:创建国家森林城市,潼关县有哪些亮点?
左俊:一是打造提升“七彩坮塬”,装扮靓丽陕西东大门。以“十里画廊·慢游潼关”生态景观为主线,以打造“七彩坮塬、五朵金花、潼洛花溪”为主题,对西潼高速、潼洛川沿线两万余亩绿色坮塬开展退化林修复补植补栽等多种方式,增加色彩植物数量,与现有的树种形成条块相间、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。二是大力实施城市绿化,构筑生态宜居生活圈。县城周边紫云阁公园、添景苑等5个公园已建成并向群众开放,县城周边的洪水沟、列斜沟、东沟3条沟系全部绿化,县城周边建成防风林带23公里,真正实现了让市民“推窗见绿、出门见景”的愿望。三是持续创建森林乡村,为乡村振兴增绿添彩。扎实开展森林乡村建设,持续增加绿化总量,不断提高生态系统质量。重点提升秦东镇四知村(桃林寨)、港口社区,桐峪镇上善村,太要镇秦王寨社区,城关街道办庆丰村等5个森林乡村。截至目前,11个森林乡村绿化任务已基本完成。太要镇秦王寨社区、桐峪镇上善村荣获“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”称号。四是扎实开展道路绿化,绘就县域路网新画卷。以县城为中心,“五纵九横”城市框架拉开,所有道路高标准建成“四化”(绿化、亮化、美化、文化),去年以来,以潼洛引线、310国道、北赤路、西潼高速、黄金路、工业园区路等6条道路75公里绿化美化为先导,对全域主要道路绿化提升改造。截至目前,河堤路、310国道、潼港引线、工业园区道路绿化、黄河大道提升改造已全面完工。五是加快推进滩涂绿化,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屏障。近年来,以北部黄渭河生态保育为目标,实施了渭河右岸潼关堤防零起点工程、潼河入渭口水生态修复、退耕还林还草、沿黄渭河绿化、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,全力打造黄渭河生态长廊。先后对渭河堤顶及沿岸进行了绿化美化,共栽植丁香、柳树、黄杨等绿化苗木1万株,绿化河堤4.2公里,完成黄河西岸防护林面积1120亩。
记者:潼关县在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中采取了哪些措施?
左俊:一是健全机制。全面推进林长制工作落地落实,积极探索建立“林长制+峪长制+警长制”等工作新机制,保护森林资源安全。创新“举县一致,全民绿化,部门包村,整体推进”的工作模式,打破以往工程造林,采用多渠道、多方式调动积极性,实现了“五大历史性转变”(由林业部门单一抓向举县一致全民抓的转变;由义务植树向工程造林转变;由生态林为主向经济生态林相结合转变;由项目资金为主向财政、项目、社会多元化投入转变;由检查、督查向考核、奖惩转变)。二是严把质量。每个造林项目都建立详细的造林档案,每个项目的核查验收都客观真实、公开透明,实行“谁发放、谁签字、谁负责”,采用“管护两年,分期付款,验收活树”的办法;实行树随地走,让利于民,在重点区域,落实管护人员,严格管护责任,确保造林质量。三是加大投入。每年投资1亿元,用于生态环境建设,坚持政府、部门、企业、民间组织多方位参与,多方位投入,提升潼关“小县大林业”的生态地位,成为推动我县“文旅兴县”战略的巨大引擎。四是科学规划。因地制宜,坚持绿美结合,在坮塬迎面坡,以栽植生态林为主,实现由黄变绿;在沟坡地,以栽植经济林为主,实现由绿变美,不断改善生态环境,促进群众增收,让潼关大地因林而绿,因林而美,因林而富。
记者:接下来,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方面,潼关县将如何行动?
左俊: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森林城市建设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,认真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持续推进365bet400电话_beat365官方最新版_365老玩家入口、黄河流域生态治理,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,加快美丽潼关建设,厚植潼关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。
围绕规划引领、科学绿化、绿色发展、生态优先,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、营造城市良好宜居环境、增进居民生态福祉为总抓手,以打造漫林碧透、城林相拥、绿水青山、产业兴旺的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,以“大地植绿、心中播绿”为重点任务,构建互联互通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。
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,广泛宣传森林城市创建意义,在全社会营造全方位、立体化、广覆盖的“创森”浓厚氛围,不断提高广大市民关心、支持、参与创建的积极性,让更多人自觉地参与到创建森林城市的行动中来,形成“全民动员,人人参与”的创建新格局。